庐山文化研究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中心概况  文化育人  科研管理  学术前沿  九江自然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动态>>正文
中心动态
季羡林基金会授予我校“儒学传承与创新奖”颁奖仪式在白鹿洞书院举行
2015-06-08 08:49  

11月22日上午,季羡林基金会授予我校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创新团队“儒学传承与创新奖”颁奖仪式在白鹿洞书院举行。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我校党委书记郑翔、校长甘筱青,以及清华大学前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季羡林基金会副理事长潘文国出席并作了讲话。出席颁奖仪式的嘉宾还有郑州大学副校长宋毛平,我校副校长吴桃娥、陶春元,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昌大学和郑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师生,省内外媒体记者。我校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颁奖仪式。

 

 

 

   

 

  校党委书记郑翔在颁奖仪式上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四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出席本次颁奖仪式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季羡林基金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接着,他简要地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我校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创新团队成立6年来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郑翔指出,该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原意和本质,运用公理化方法对先秦儒家哲学进行全新诠释,力图以基本假设、定义、公理为基本要素,推导证明众多蕴含在儒家经典中的客观命题,便于东西方人士超越文化语境局限,准确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团队推出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季羡林基金会经过专家多次考察论证,决定对甘筱青团队在国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儒学经典的公理化诠释”授予“儒学传承与创新奖”。这一殊荣是对九江学院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莫大鞭策。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今天我们在此举行颁奖仪式,也是对季老的一种很好的纪念。

 

  郑翔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大力支持九江学院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创新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积极作用,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把九江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潘际銮院士作讲话。他首先代表季羡林基金会对各位到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真诚感谢。他说:“今天 ,我们有幸来到被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使我更有肃目敬畏、亲切自豪之感。肃目敬畏,是因为这里是中国享有盛誉文化的摇篮;亲切自豪,是因为这是我的故乡,汲取家乡浓郁文化素质,使我受用一生,倍感庆幸。八十多岁之躯,今天我能为家乡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的确让我百感交集,兴奋不已。”随后,潘院士介绍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自己设立基金会的目的和宗旨。并对我校校长甘筱青团队多年来在国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儒学经典的公理化诠释”——《论语》《孟子》《荀子》的公理化诠释等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及宣布季羡林基金会对该团队国学研究的成就给予奖励的决定,同时希望矢志不移于国学研究的同志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果,把我们国家的国学发扬光大。

 

 

  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候洁宣读国学终身奖得主李学勤先生的贺信。李学勤先生在信中讲明未能莅临现场祝贺的原因:敬闻季羡林基金会“儒学传承与创新奖”颁奖大会于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举行,这是今年学术界、文化界一大盛事。承蒙邀约,我本当前来致贺,但因近期身体原因,不能如愿,深感歉憾,谨请原谅。李学勤先生还在信中说:“对于儒学的优秀传统,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张载的名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包括了继承和创新两重意思。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他不仅继承国学,更使之与西学等互相融会,是我们后学应该追随学习的。现在九江学院甘筱青教授及其团队,引据公理化的诠释方法,别开生面,对儒学典籍做出新的探索研究,将有明显影响。季羡林基金会决定授予‘儒学传承与创新奖’,是非常有意义的。请允许我在此致以热烈的祝贺!并祝愿大会圆满成功!各位诸事如意!”

 

 

  清华大学前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作讲话。他首先对九江学院甘筱青教授及其团队荣获季羡林基金会“儒学传承与创新奖”表示热烈祝贺!接着,他对该团队在国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九江学院汲庐山之灵气,继白鹿洞书院优秀传统,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甘筱青校长带领下,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成绩卓著,儒学经典的公理化诠释便是代表性的成果。这一系列成果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体现了大学人为实现中国梦所做出的努力。第二、彰显了大学人的学术使命和创新精神。第三、是大学人对文化育人的高度自觉和可贵实践。第四、有利于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探索和实践,因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必须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上面的几点认识,他对九江学院甘筱青团队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敬意,并希望在听取各方意见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对已有诠释本的修订工作能够持续下去,以追求卓越的精神使之日臻完美。

 

 

  季羡林基金会副理事长潘文国教授作讲话。他说:“今年仿佛是个“国学奖”年。九月份以来,海内外颁发的国学奖连我们这个已经是第三次了。台湾的‘唐奖国学奖’颁给了余英时先生,香港凤凰网等的‘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颁给了饶宗颐、李学勤先生。这几位都是声名如雷贯耳的国学耆宿,在国学研究上的成就人所共知,实至名归,众所敬仰。人们会问,在最后亮相的我们这个奖、特别是其得主九江学院甘筱青团队,与上两次奖的区别何在?颁发这个奖的特殊意义又何在呢?”他认为,“这次颁奖与上两次奖的区别,可以从奖项的名称上看出来,除了跟上两次奖一样,我们重视获奖者的既有成就,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想特别鼓励一种精神,这就是‘儒学的传承与创新’,或者说‘儒学的创新性传承’这么一种精神。我想,这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迫需要的。我们的国学、我们的儒学需要传承,但我们更需要创新性的传承。这样一个活动放在九江、特别是放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举行,更能体现我们这个主题。”

 

 

  甘筱青欣然接受王成宇先生代表著名艺术家李英杰赠送的油画作品。

 

 

  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潘际銮院士与清华大学前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向我校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创新团队颁奖。甘筱青教授、李宁宁教授分别代表团队接受奖牌。

 

 

  校长甘筱青教授代表团队作获奖感言。他首先简要回顾了团队的组建及其六年来在国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说,2008年,我与九江学院的同仁以及学术界的几位朋友一道,组建了“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创新团队。六年多的光阴,让我们收获了一些成果。回顾往日,好像看见了金秋十月的田野,感觉到我们与无数的劳动者一起,共同描画了秋色的美丽。六年之间,我们出版了《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初版、修订版及中英文对照版,又出版了《孟子的公理化诠释》,该书还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而今《荀子的公理化诠释》也孕育成熟,即将进入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更得到了季羡林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和奖励,心中涌现万千感想。首先,我代表获奖团队,衷心感谢潘际銮院士与季羡林基金会各位同仁的厚爱,感谢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感谢九江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

 

  甘筱青说,在儒家心目中,奖励是“礼”的一种体现,它是庄重的,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奖励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名利之心,而是为了弘扬一种精神。六年之中,我们在白鹿洞中切磋讨论,我们在风朝雨夕苦思冥想,我们在两南山上笔走龙蛇,世间的名利仿佛远在天外,而圣贤的光芒如同近在咫尺。想起在浮躁喧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这个团队能做到这一点,便有几分“仁者心安”的感觉了。

 

  甘筱青最后表示,作为学人,我们钻研的是成为民族脊梁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师,我们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纵横几万里,上下五千年,我们之所以能锲而不舍地求索,也正是因为有了仁义精神的感召。我与学术团队的同仁商议后决定,从季羡林基金会颁给我们的奖金中,捐出10万元作为九江学院“国学传承奖”的基金,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弘扬季羡林先生热爱国学、严谨治学的精神。

 

 

  首都新闻界代表、书法家张铁京向我校获奖团队赠送由他亲手抄写的《论语·学而篇》楷体书法作品。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国富教授代表团队接受书法作品。

 

 

  颁奖仪式完毕,全体与会领导、嘉宾代表等到延宾馆朱熹铜像前合影。

 

 

 

  颁奖仪式之前,与会的领导、嘉宾等还参观了白鹿洞书院。在江西进士榜园区,郑翔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当初白鹿洞书院设立江西进士榜园区的创意由来,以及学校组织编纂《江西历代进士总传》的进展情况。

 

关闭窗口

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网站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联系电话:07928312206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