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天下之名山胜水、杰阁高楼,无不有名人的诗文为之增色,因名人的踪迹使之流名。像庐山这样的名山,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的名人踪迹,留下了无数的名人作品。可谓“庐山已美,因文愈彰”,是山水与人文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典型。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的滑红彬先生长期从事地方文献研究,尤其关注庐山历史文化。近年围绕庐山丰富的文献资源,爬梳文献,考据历史,相继出版有《庐山藏书史》《庐山佛教史》《庐山山南二古寺志》等著作。近来又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庐山的重要文献——庐山的古代游记,与刘佳佳女士合作编著了《庐山古代游记汇编》一书。通读此书,有以下感受。
广罗文献,收录详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有庐山以来,便有游山之人;有游山之人,便有游山的踪迹。或草庐茅舍,或摩崖石刻,或诗文字画,而以记述游踪的诗文最为丰富,虽然历代不均,多有消亡,但还是留下了丰富的文献遗产。正如该书《前言》所说:“自东晋惠远驻锡东林之后,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社会贤达翩然而至,登临游览,作文赋诗,创作了许多的纪游诗文,大为庐山增色。”
关于庐山的古代诗歌,历来都是备受重视的,除了产生各种庐山诗词选本以外,2010年还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庐山诗词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郑翔、胡迎建主编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全12卷)》。而同样是庐山纪游诗文中的重要部分——游记,除了寥寥的几部小型选本以外,至今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对于庐山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而言,不无缺憾。
鉴于庐山游记时间跨度长,作品数量大,创作群体强,文章风格多,具有珍贵的文史价值。编者认为“全面收集整理庐山游记文献,有利于推动庐山文化的研究工程。”“相对于《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庐山历代石刻》等集大成的作品,庐山游记的收集整理尤其显得迫切。”
编者认为游记是以散文形式记写游踪、描摹景观、抒发主体现实旅行游览见闻感受的独立成篇的记体文学样式。但广义上的游记类型丛杂,写法众多。因此该书立足于“游”,只收录狭义上的游记。凡记录作者实际游踪、并叙述所游山水风光、风土人情者方予以收录。若仅描述景物、没有记录游踪如舆地等,或略述游踪、重点在议论如寺院记、碑记等,概不收录。根据这一基本界定,编者爬梳文献,辑录自晋至清一千六百余年间产生的庐山游记81篇,汇集了众多诗词名家的作品,是考察庐山景物变迁、古迹盛衰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庐山地区文化及古代士人心态、古代社会发展思潮的重要参考。为有志于研究庐山文化者提供了丰富的游记文献资料。
重视体例,考校精审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文籍日兴,散无统纪,於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可见文献的汇编,一贵齐全,二贵精审。齐全而不至于芜杂,精审而至于简略,则需要合适的体例进行组织。
《庐山古代游记汇编》作为总集性的著作,所收录的作品时间横跨一千多年,作品来源各异,篇幅大小不同。为使内容条理井然,作用依据内容,制定了合适的编撰体例。
在排列序次上,以创作年代先后为准。创作年代不详的,依照作者活动的时代系于相应时期。读者一览全书,即知每一个历史时期庐山游记的多寡,根据自己阅读兴趣选择阅读。
在内容来源上,一一注明文献出处,并视具体情况,或选择具有版本价值的早期刊本,或选择后出转精的整理本。古籍整理贵在底本选择得当,底本的优劣直接影响整理的质量。编者注明每一篇游记的文献来源,使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寻流得源,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研究。
此外,每一篇游记均附有作者简介,简要记述作者的生平和著作。尤其是对作者游庐山的经历和每一篇游记的写作时间及背景进行详细考察,对读者理解文章内涵、趣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编者注意繁简转化和异文考证,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文本。
品类丰富,适合阅读
庐山游记,记录了当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记录昔人的游山踪迹和思考。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旅游参考价值;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是重要的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和旅游文献。从中可以窥见古代庐山的文学,庐山的历史以及庐山的旅游。
例如,该书收录了清代嘉庆年间文人舒梦兰的《游山日记》十卷,近八万字,应该是所选游记文章中体量最大的一种。《游山日记》是舒梦兰于嘉庆九年夏天到庐山避暑时所撰的起居日记,前后共一百余天,中无间断。详细记载了1804年六月一日至九月十日之间,庐山每日的天气情况,如风雨、阴晴、冷暖。同时记载了游山期间的衣食住行情况,如饮水来源,食物来源、穿着变化、出行方式等。可以说是两百年前,一个文人的“庐山旅游清单”。有了这份清单,我们甚至可以还原庐山当时的景点情况、天气情况,具有重要的旅游参考价值。
此外,《庐山古代游记汇编》所选内容,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品类丰富。有日记体、笔记体、随笔体,不一而足。昔人曾谓读舒梦兰《日记》,虽身不在庐山而仿佛登庐山绝顶,快然自适。今《庐山古代游记汇编》将古今游记汇于一编,捧读一过,也仿佛与古代贤达共游庐山,登览畅谈。汇编之价值也大矣。
(转载自:http://jjrb.jjxw.cn/html/2019-11/27/content_7_1.htm?from=groupmessage)